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评估巡礼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一带一路” 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四重特色”—探索打造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的“浙外模式”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7-08

2021年9月起,由国家级人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法学专家领衔,以培养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涉外法律事务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涉外法治经贸人才为目标,学校率先在省内创立“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2021-2025年,连续五年面向全校7个学院20多个专业覆盖13个外语语种成功招收156学生。实验班对所培养的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预期目标为两类涉外法治人才,分别是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涉外复合型人才和在律师事务所从事涉外实务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实验班注重“国际化、应用型、复合特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初步形成“四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重前期调研。主要表现为通过实地调研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大学,并通过对“五院四系”院校进行线上调研的方式,总结目前国内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重目标定位、重校内外协同、重班级规模人数、重人才选拔标准、重班级团队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做法,为浙外制定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积累宝贵经验。

二是重系统设计。主要表现为“四个三”的设计思路。第一个“三”是培养目标,复合型、国际型和应用型;第二个“三”是培养体系,国际型人才导向课程、复合型人才导向课程和应用型人才导向课程;第三个“三”选拔人才三关,书面推荐、校内初试和校内外专家复试;第四个“三”是三院统筹,“一带一路”学院、华侨学院和国际学院三院资源高度整合。将涉外法治人才与来华留学生国际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借助海外华人华侨企事业平台开拓涉外法治海外实习实践基地。

三是重运营赋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建立学术、实务和成长“三导师制”培养机制。学院为实验班同学配备了三类导师,分别是学术导师、实务导师和成长导师。学术导师聚焦专业知识与理论素养;实务导师聚焦实务能力提升;成长导师聚焦学习成长困惑。邀请资深外交官、外交部国际法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前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特聘教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涉外法制专题)主讲人黄惠康大使领衔授课、全程指导,夯实以学术为志趣的人才培养机制。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全国优秀律师,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最高检案件咨询专家等知名涉外律师参与授课,强化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华立海外副总裁等高管指引成长,建构以成长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是重保障体系。为保证创新班的高位运营,学院先后成立了浙江“一带一路”重要枢纽研究创新团队,浙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书刊,连续举办中国“一带一路”涉外法治高端论坛,举办浙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沙龙,构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团队、社会服务等一体化保障支撑体系。

学校积极搭建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实验班实习实践平台举办“一带一路”涉外法治沙龙36期,“律师面对面”活动3期,高端涉外律师云集浙外,学生浸润式接触涉外法律事务。带领学生赴西湖区人民法院、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等现场观摩教学,促进学法用法紧密融合。2024年“区域国别与涉外经贸法治泰国研学团活动”取得积极成效,走在全省前列。

 


主要成果表现在:

育人成效显著突出。首届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成绩斐然,考研成功率达57%。小语种方向的同学更是凭借深厚专业功底与卓越学术实力,成功获得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顶尖高校法律(非法学)硕士的拟录取资格。第二届实验班亦表现亮眼,11人考研成功。其中,3人考取法硕(非法学),分别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除此之外,同学们还考取了众多名校的强势专业,如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学、香港理工大学商业管理、昆士兰大学教育等。

二是育人平台不断丰富跃升。2023年9月学校成功入选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点”成为入选高校的唯一一家没有法学类专业的外语类高校入围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过程性评价工作高校,推动学校涉外法治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省检察院、省商务厅、省司法厅、省外办、省贸促会、“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杭州中心等21家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合作共建单位,同时也是浙江省“一带一路”走出去示范企业华立集团合作共建单位。学校分别在泰国和越南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海外实习实践基地着力提升实验班成员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是育人模式不断优化提质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创新实验班不仅在育人成果、育人平台方面有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外语院校复合型人培养特色、人才选拔特色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结合育人实践,学校连续四年编写“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丛书,涉外法治事业不断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模式不断优化和创新,结合学校新文课建设和社会需求,重点做好做足跨学科跨专业融合,学校成功申报教育部国际经贸规则本科专业将实验班的前期探索育人成果转化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Copyright © 2009-2025 浙江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318号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