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评估巡礼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巡礼】应用外语学院:深耕教学改革、赋能人才培养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1 浏览次数:

应用外语学院成立于2011年11月,下设通用英语系和国际传播系。主要承担全校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五二”双外语课程与微专业建设、浙外&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项目等。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外教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占56%,拥有国外学历及经历者占92%。入选“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246人才工程”1人、“钱江人才”计划C类1人、校“西溪学者”人才项目3人、校“弘毅英才”项目6人。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落实“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建设”要求,持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逐步构建了“分类分层、能力导向、思政引领、学测研协同驱动、四课联动、数智赋能”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数智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高素质人才。

一、多措并举,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实施分类分层,促进精准培养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自2016年以来不断优化分类分层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新生入学后,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及“英语水平分级测试”结果,分为发展级(师范类及各类专业)、提高级(非师范、艺术类)、基础级(艺术类)、预备级(定向类)。针对不同类别级别学生,精准匹配能力要求、核心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与学的成效。

(二)强化思政引领,打造一流课程教材

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美丽乡村、数字浙江等多元思政元素,开展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持续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成效。近5年来,立项各类教学改革项目40项,其中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四新教材1部(系列),省级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1个。

凸显“三进”特色引领。学院于2021年起,在全国率先推进《综合英语》课程融入“三进”教学改革,并开设通识《“三进”专题》必修课程(1-2学分,累积选课人数达8000余人),积极引领大学英语的“三进”教学改革。创新“三进”与地方实践融合教学理念,联合省内9所高校,共同打造了《理解当代中国 知行活力浙江》英语演讲慕课,并在组织编写《理解当代浙江》英文版教材。

打造《国际胜任力英语教程》系列教材。着眼学生“全球胜任力”

培养。教材以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为编写理念,体现新时代育人特色的校本教材:《国际胜任力英语教程-国际理解》《国际胜任力英语教程-国际传播》《国际胜任力英语教程-国际交流》。该系列教材以中国价值为核心,将全球治理意识能力培养与语言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语言应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提升全球胜任力。

《国际胜任力英语教程》系列教材

(二)学、测、研协同驱动,提升教与学的成效

推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规范教师课堂话语、引入智能技术、创新协同模式,系统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学定教、以智赋能、以协同增效”的新型教学生态。学院制定《应用外语学院优化课堂话语量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教师课堂话语占比不超过30%,将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小组讨论、主题发言、情景演练等活动

学生小组讨论、主题发言、情景演练

创新“四维”口语测试改革。坚持“以测促学、以测促教”,制定《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语能力标准》和《应用外语学院口语能力测试的实施方案》,内容涵盖“朗读与概括”“阐释与讨论”“故事讲述”“情境述评”四大模块,依托“语言学习中心”和iTEST口语诊学实战平台,分别在每学期末开展,测试结果纳入学生课程成绩。口语测试采用计算机化考试和单人面试相结合考核方式。口语测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语音表达、语言运用、内容组织等核心素养。在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口语测试让学生清晰认知能力短板,为课堂教学改革、语言能力竞赛提供精准数据,测试结果被系统分析后转化为教学改进依据,最终实现“测试-诊断-改进-提升”的教学良性循环,培养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和浙江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全球议题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口语测试运行4学期,累计辐射学生5000余人。

高质量教研反哺教学成效突出。发挥学科领军人才“头雁效应”和青年教师导师制作用,深化心理认知语言学、语言智能教学等国际前沿领域研究,聚焦“外语专项大模型”“多语+行业语料库”等关键课题,打造“心理认知语言学”“语言测试与评价”“语言智能教学”三个研究团队。以国际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项目为突破口,开展“智能化教学效果评估”“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微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话语优化”“AI技术应用”等教学研究,产出一批高质量教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教学。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其中:SSCI15篇,核心7篇,国外普通16篇,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科研项目立项23项(其中:省部级7项),获科研成果奖励3项(其中省级1项),出版专著、译著12部。教师获高校外语微课优秀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等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9项,校级奖项7项目。

领军人才讲座、AI智能研讨、学科团队研讨

学院教师参加教学比赛获奖、教学比赛研讨

聘请校内外专家开设讲座

(三)实施“四课堂联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与第一课堂联动,学校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国际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有效协同, 举办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综合能力大赛、英语语音大赛、英语文化角、模拟联合国、语音社团、国际文化节、加勒比青年论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三、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全球治理能力。近年来,学生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考试成绩和外语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获奖证书,替换对应课程的学分,“四课堂联动”有效推动学生多元自主发展。

近年来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等学科竞赛近1000余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语音调大赛和各类校赛学生获奖近300多项,近210名学生进行学分替换。在指导学生参加“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全国亚军1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以上奖项25项。

“声动世界邀您共语”浙江外国语学院第三届英语语音语调大赛

(四)推动数智赋能,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新生态

全过程教学提供支撑。依托学校iTEST智能测评云平台+小紫苏AI助学,覆盖口语测试、阅读、写作、测试与考核及教师备课全链条,其中,口语测试通过iTEST智能测评云平台,采用人机对话+同伴互评,提供即时语音诊断与任务型评分;小紫苏AI助学推送阅读素材与策略提示;通过iTEST智能测评云平台开展写作教学活动,同时在该平台上完成写作测试与考核,实行形成性+终结性评价;备课端基于画像匹配难点与资源,调用“理解当代中国”数字资源与3–5分钟微课,自动生成任务单与评价表。

助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小紫苏AI助学为每名学生建立动态学习画像,定位词汇、语法语音与读写策略等薄弱点,推送“学—练—测—评—诊—改”的微任务链;学生按需调用跟读、听辨、写作润色与词块复现等工具,系统生成学习周报与进阶建议,教师端据此实施分层辅导与及时干预,提升自我调控与学习效能。

推动智慧课程建设。协同省内9所高校,建设“三进”“理解当代中国 知行活力浙江”英语演讲智慧课程及知识图谱,构建“主题—概念—案例—语料”知识图谱,贯通综合英语与全球治理英语,支撑课堂任务与实践项目;以图谱驱动资源精准推送与跨课迁移,形成“课程—资源—实践—评价”闭环的校本资源与学习路径,打造浙外特色的数智化外语教学样板。

(五)多维建设,服务学校新发展

学院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举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精英班”项目(微专业)(7学分,4门课程),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内知名高校资深教授和国际组织特约专家、浙外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实施“小班制精英培养、跨学科探究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北大师资供给《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全球政治大趋势》《中国大国外交方略》《国际谈判与国际公文写作》线上课程,学院集聚全校资源与力量,为学生提供专题讲座、国际组织实习、圆桌会议与模拟国际组织实践、外语能力强化指导等,让学生在多维训练与综合实践中,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的认识与了解,提升参与意识与能力。

浙外&北大国关学院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精英班开班仪式

开设《基础泰语》、《印尼语初体验》等“双外语”示范课程,并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自开设以来,累计吸引近500多学生参与学习,成为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平台。

推动与北大共建印尼语微专业,分阶段推进语言基础类、文化认知类、应用技能类课程开发。

应用外语学院将以更高站位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更实举措推动创新探索,锚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持续发力。通过强化组织保障与精细化管理,构建兼具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未来,学院将持续锐意改革、谱写育人新篇章,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Copyright © 2009-2025 浙江外国语学院版权所有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318号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