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守正创新七十载,融合发展谱新篇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可溯至1955年浙江教育学院中文系和1977年的人文学院。2011年,在学校服务国家语言文化战略与跨文化交流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学院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中文人才培养高地。
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方向,前两者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有硕士学位培育点。中国语言文学为持续二十年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或一流学科(B类)。2023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三个专业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

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7.7%,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73.8%。拥有校“西溪学者”5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次,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国家级荣誉获得者2人。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科项目1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纵横向项目逾150项,出版著作47部,成果省部级以上采纳36项。学院建设“融通学术工作坊”,融合省级智库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宋韵文化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港澳台研究中心以及校内外研究中心等资源,打造“古今中外、文理交融、知行合一”的科研共同体。
学院依托浙江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传播实验中心、中国语言文化体验中心三大平台,积极推进“中文+”与“外语+”融合发展路径,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发展,构建“科研+教学+思政”融合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能力。一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实现历史突破。

二、党建思政引领:铸魂育人,凝聚育才合力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研活动+主题教育”双线并行机制,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打造“红色书香润校园”特色项目,深化“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主题教育活动,构建课堂教学与思政元素协同育人路径。学院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院系建设单位,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各级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古今文学、语言及国际教育类课程中渗透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以实践教学为延伸,通过浙江文化调研、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强化价值体验;以第二课堂为补充,依托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节实现文化浸润;以师资建设为保障,通过教研活动与案例开发提升育人实效,构建了“课程-实践-文化-师资”四维联动的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将思政教育有机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上成果显著。近五年来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4门校级课程思政立项,4门校级课程思政(“三进”课程)立项。
三、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守正育人,三业融合
1. 构建目标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文化传承、跨界融合”为核心理念,夯实人文根基、强化实践应用、赋能国际传播”,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
重人文底色: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厚重专业基础,强化经典阅读与文本精析,筑牢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与家国情怀,培育其深厚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
强实践能力:对接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师范技能实训、国际中文教学模拟、新媒体创作工坊、项目制学习等,将课堂知识与真实场景无缝对接,锻造学生的卓越实操能力与创新思维。
优传播素养:充分发挥外语院校的独特优势,优化跨文化沟通与现代传播课程模块。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无论在中外基础教育、汉语国际推广还是现代传媒领域,都能成为有效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者。
2. 多维支撑的专业建设模式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借助北大资源等支持,打破传统组织边界,整合三系专业资源,组建跨专业教研团队:师范专业与杭州市教育局共建十余个博士工作站,基础教育名师全程参与教学与指导;汉语国际教育对标国家标准,深化中外协同育人路径,拓展海外联合培养平台;网络与新媒体对接新文科建设,开设跨文化交际、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外译等特色课程。
四、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深化OBE实践
围绕课程支撑毕业要求的核心任务,学院推进课程体系结构性重塑: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反向设计”,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精准锚定教学设计能力指标;引入行业标准与真实案例,如“新媒体运营”课程学生需完成真实传播量考核;构建“中华文化传播+文化自信评价”双环节等,课程思政实现全面的课程覆盖、思政映射和目标对接”,精心打造“三全育人”教学共同体。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构建了“见习-实习-研习”梯度递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习阶段(低年级)通过课堂观摩与教育调查建立职业认知;实习阶段(高年级)采用“双导师制”,学生沉浸中学一线课堂完成全流程教学与班主任工作,锤炼实战能力;研习阶段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基于实践开展反思总结与教学研究,实现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该体系以螺旋上升、反思赋能为特色,有效贯通师范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学院积极赋能全校通识教育,通过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强化师资支撑三位一体模式,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院开设的《国学经典导读》《汉语写作与沟通》《中国文化概论》等核心通识课程提供师资保障,夯实学生文化根基与表达能力;承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传统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营造浸润式文化育人环境;依托高水平师资团队,学院成立人文通识教育中心,力争成为全校通识教育体系的人文基石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五、四课堂联动实践体系:贯通育人链条,厚植综合能力
学院积极构建四课堂育人体系:第一课堂打牢语言与文化基础,设有文学、语言、传播、教育等四大模块;第二课堂强化专业技能竞赛,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共有百余人次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省级及以上赛事中获奖。尤为突出的是,中文学子屡创佳绩,在浙江省第二届多语种思政笔译大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竞赛英译汉赛道以及全国大学生汉语大赛中斩获特等奖,展现出卓越的语言应用与跨文化传播能力;第三课堂深化产教融合,与校外20+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学生参与亚运宣传片制作点击量破亿;第四课堂拓展国际视野,近五年151人次参与出国(境)交流,国际实习率15%,覆盖东南亚、欧洲、拉美等地。2025年,学院设立博远新文科人才创新实验班、与企业联合设立“国际教育交流与传播实训营”,学校指导开设跨文化传播与教学策略研讨营等,提升学生就业胜任力与师生文化输出能力。

六、产教融合:讲好“浙江故事”,助力社会发展
学院深度践行“产教融合:讲好浙江故事,助力社会发展”理念,构建多维度育人与实践体系。学院开设《浙江文化专题》等课程,挖掘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等资源,夯实学生的文化认知与叙事能力;主动对接地方发展需求,与泰顺县共建校地合作实践基地,服务金华等地方文化国际传播,推进浙江元素国际传播,获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依托实践基地与赛事驱动,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志愿服务,推动成果服务社会;创建“中外全民阅读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博士工作站、阅读推广与师资培训资源,形成辐射全省的共享机制,全面赋能地方文化发展与精神共富。

七、国际传播与全球胜任力:让中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
学院在学校统筹指导下,积极构建国际传播高地: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牵头学校国际传播工作,聚焦金砖国家,开展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和浙江“两个先行”目标的国际传播建设;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泰国诗纳卡琳威洛大学、韩国淑明女子大学等多所海外高校共建国际化教育实践基地,近两年已选派五十余名学生赴外开展见习实践;持续运营“中越荷桂夏令营”“中泰冬令营”等“荷桂”品牌项目,现已举办六次校际交流活动,有效推动中华文化沉浸式传播与交流;牵头建立“加勒比国际中文教育共同体”,持续向外输送优质师资与课程资源。近五年来,学院已有一名教师前往安提瓜与巴布达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十余名中文学子赴海外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及实习生,部分毕业生入职国际组织与涉外企业,实现高层次就业。此外,学院学子连续多年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并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组织百余名师生投身志愿服务工作,获省级表彰与高度社会赞誉。


八、结语:行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前线
中文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持续服务国家语言战略、文化战略、国际传播战略,努力打造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特色基地、家国情怀课程供给的特色阵地以及国际中文传播、文化特色创新的特色高地。面向未来,学院将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开放的改革姿态、更加创新的人才机制,为学校建设“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外语名校”贡献中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