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教育学院拥有七十年教师教育历史积淀,是浙江省重点教师培养基地。学院设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科学教育和学前教育4个四年制本科师范专业。其中,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科学教育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小学教育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依托省一流学科(B类)教育学,2024年成功申办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小学教育、学科教学(英语)和教育管理学方向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专任教师7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博士70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6人,省151人才6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人,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学院立足服务教育强国与教育强省战略,紧密对接学校“建设国际知名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为特色的外语名校”的办学定位,面向浙江、辐射全国,秉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院训,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与广阔国际视野、师德高尚、知行合一、学科基础扎实、教学能力突出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教育人才,着力打造“知行合一·中外融通”的师范人才特色品牌。
二、深化党建思政引领,守护立德树人初心
学院党委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双融双促”为抓手,构建“党建+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筑牢组织堡垒,锻造党建先锋示范高地。学院积极贯彻第三次党代会精神,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学科龙头,基于党建四个融合的路径,高质量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教育传播“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学院党委持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推进党建、业务双促双融双提升。科教系教工党支部(现名教工第五党支部)于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近5年3次获评校级五星党支部,1次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建成校级样板支部1个,形成校级党建优秀案例2个。学院涌现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新时代浙江省“千名好支书”2人,新时代浙江省“万名好党员”1人等。

科教系党支部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打造思政金课,构建课程育人立体矩阵。近五年,教育学院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果丰硕:形成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立项思政类省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门,获得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二等奖1人;校级层面,小学教育专业思政建设通过验收,获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4项,课程思政基层教学组织2个。
培育时代新人,熔铸“行知文化”育人品牌。近三年邀请一线教育行业专家学者主讲“行知讲坛”30余场,举办2届“行知文化节”,营造浓厚行知文化氛围。组织近200名师生高质量完成杭州亚运志、亚残运会志愿者服务工作,连续14年组织"蒲公英支教"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萤火虫晨跑队”通过晨跑与晨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师范生的“生命自觉”精神,践行“点亮自己,温暖他人”的团队理念,创立了融合体育锻炼、品格塑造与社会实践的特色育人品牌。依托EDU红船扬帆公众号,开展党的教育,宣传展示党建动态,打造意识形态主阵地。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音频征集活动,推出音频作品近20期;开展“红色领航学思想”主题读书分享会10余次;推出“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我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等教院青年说微课近10期;开辟“教育家精神”专栏,号召师生以教育家为榜样,踔厉奋发,躬耕教坛。

一线教育行业专家学者主讲“行知讲坛”

教育学院服务杭州亚运志志愿者

行知文化节

25届毕业生行知文化活动

"蒲公英支教"助力乡村振兴,共建志愿者服务实践基地

萤火虫晨跑队开展“大手牵小手”点亮童年公益夏令营
三、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凸显实践性、国际化特色
贯彻OBE理念,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教育学院基于人才培养需求调研,落实“一践行三学会(践行师德、学会教育、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师范人才培养要求,凸显实践性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对标认证要求,广泛开展调研,与时俱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迭代升级。近三年学院三个专业分别淘汰课程23门,17门和30门,每年新设课程25门,11门和25门。在2024级的培养方案中,着重增设AI素养类前沿课程,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优化国际化课程体系。

2024级本科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认证会
融通职前职后育人,切实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三导制贯穿学生成长全程,一线名师多方位参与教学。我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师培训教育基地,学院每年均承担 “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浙派名师名校长”等高层次培训项目。拥有一批在基础教育一线具有影响力的教师,包括国家特约督导员1人、省兼职督学2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学科工作室首席导师6人,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专职课程教学法老师2人。学院将职后教师培训的经验反哺职前师范人才培养,在培养机制上实施“三导师制”:由高校理论导师、中小学实践导师和导生团队协同指导。邀请一线名师联合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法类课程,全程参与“师范技能人人过关”考核,开设行知讲坛,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依托职后教师培训经验,面向全校举办了十届“国际化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和五届“未来教育家创新实验班”,探索拔尖创新师范人才培养。
四课堂联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多路径拓展实践教学基地。课堂教学嵌入常态化AI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系统,强化微格训练与课例分析。学院牵头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立项为浙江省“十四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依托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强化“三字一画”等基本功。学院通过博士工作站、校校合作等多种途径,与70余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设立24所中小学博士工作站,并拓展杭州绿城育华学校等6个国际化实践基地,开展见习实习与教研。学院规范研习制度,要求实习后完成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任务,深化知行融合。通过国际志愿项目和海外大学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在境内外开展跨文化教学实践,提升国际理解能力。
汇聚国际化教育资源,拓展师范生全球视野。丰富国际化课程供给。学院开设《教育统计》等24门全英/双语课程,以及《国际理解教育》、《中外数学教材比较研究》等15门国际化特色课程;引入新西兰南部教育联盟开发《国际学前教育发展》在线国际化课程,与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暑期学校课程。搭建国际化育人平台。学院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有"1+1+2"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与德国帕绍大学合作举办可持续发展教育主题线上夏令营,组织实验班赴德交流,与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合作举办暑期学校。依托联合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区域专业中心,组织师范生参与境内外国际交流。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专任教师中50%以上具有国(境)外学术交流访学经历,引进1名全职外教,邀请海外合作院校教师合作开设课程。

引入新西兰南部教育联盟开发《国际学前教育发展》在线国际化课程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参与我校课程教学

美国密苏里南方州立大学教师开设中美教育比较暑期学校课程

依托RCE中心,组织师范生参与境内外国际交流
四、 以学科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教科研成果丰硕
学院基于以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政策与领导为核心,以比较教育学、心理学为支撑的二级学科体系,聚焦浙江基础教育需求,开展有组织的教科研活动,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成果显著。通过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下设的教育治理理论与评价研究所、家庭教育治理研究所等8个平台,整合“1+8”研究架构,推动学科与区域教育治理深度融合。2020~2024年获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42项,教师团队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3篇、一级期刊论文68篇,核心期刊论文总计226篇,出版专著25部、教材5部。同时,教师获省级以上科研奖项9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被厅局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的咨询报告27份。2020年以来,获得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立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16门,案例1个;出版国家级教材1本,立项省级教材建设项目5本;立项省级教学改革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个;获得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项目1个;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通过承办“教育强国建设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并依托海盐、浦江、西湖区博士驻点项目、浙江省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等项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教育实践,强化学院与基础教育一线的联系。教师双师双能型比例提升至66.67%,高职称教师占比达54.93%,博士学位教师达87.18%,形成“科研—教学—服务”闭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五、 师范生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教育学院师范生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教育学院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师范技能竞赛中表现卓越,如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和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多次斩获一等奖。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学生于数学建模、物理实验、体育等领域屡创佳绩,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第一名及体育舞蹈锦标赛第二名等荣誉。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主持创新创业及新苗计划省级立项49项,展现出色的学术潜力和实践能力。各级论文发表有质有量。近五年教育学院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持续显著增长,从2020年的9篇增至2024年的48篇,五年累计达163篇(学生为第一作者),体现出科研素养的稳步提升。就业升学质量稳中有进。近三年就业率均超95%,其中2024年达到97.51%,且就业对口率高,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为浙江省持续输送“爱学生、会教学、能发展”的高素质教师。近年来教育学院的毕业生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其中2022届、2023届学院总体满意度维持在95%以上。升学率逐年攀升,部分毕业生赴国内各类师范院校,以及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排名前100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近年来学生发表的SCI论文


面向“十五五”,学院立足社会对优质师范教育的需求,依托国家级一流小学教育专业和省级实验区优势,深化“三地四域”战略中的“区域教育治理”重点领域。通过优化本硕一体化专业布局、加强课程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等措施,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探索数智化时代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